(通讯员 刘世杰、耿世铭、郭金石 摄影 徐佳雯)2025年10月2日,天津大学法学院在332会议室成功举办第三届北洋法科与王宠惠学术思想研讨会,此次会议是天津大学(北洋大学)建校130周年暨法学院复建十周年系列活动之一。开幕式由天津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管虹主持。
天津大学人文社科处副处长刘俊卿致辞。他指出,王宠惠是中国近代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的获得者,作为中国近代著名法学家,是天津大学的骄傲。深入研讨王宠惠的学术思想、法治实践和爱国精神,对于今天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开展立足中国实践的法学研究、服务国家法治建设大局,具有启示意义。希望学院以复建十周年为新的起点,承继北洋法科优良传统,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与学术影响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法治国家贡献更多的“天大力量”。
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教授致辞。他回顾了北洋法科的历史和2015年学院复建以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学院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老师和同学们的不断努力、社会各界和校友的关心与帮助,也是对北洋法科严谨求实精神的传承和对王宠惠学术思想的致意。希望以本次座谈为契机,回顾北洋法科传统,深度对话王宠惠学术思想,围绕百年法科传承、法学前沿命题展开高质量对话和交流,凝聚智慧力量,共同为推动天大法学创新发展、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提供智慧支撑。
孙佑海,刘俊卿,张恒山,魏健馨共同为本次会议征文获奖者颁奖。
管虹主持开幕式
主题研讨一“王宠惠学术思想”,由天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健教授主持。
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张仁善作了发言《近代涉外法治人才的先驱:基于王宠惠为代表的北洋法律精英的考察》。他指出北洋大学律例学门是我国涉外法治人才培育的摇篮和先驱,秉持着教授“中西有用之学”的涉外法治人才培育的教学理念,当时的课程设置体现了“交涉办理”的特色,培育了一批近代中国涉外法治人才,活跃于外交舞台,为维护近代中国的主权利益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时代,我国的法治教育更须注重培养具有真正国际视野、真正法科知识的涉外法治人才。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学会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副会长柴荣作了发言《比较法视域的王宠惠》。她认为王宠惠先生是中国近代最早最系统地运用比较法视野和方法的一位法学家。王宠惠先生的比较法视野形成于其跨法系的学术训练,并积极实践。王宠惠先生视法律制度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利用比较法方法总结梳理出五大法系及其比较,进而将比较法运用于近代立法司法改革之中,在近代中国宪法、刑法和民法等法律文件起草修订过程中,比较域外立法模式,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相应意见。她强调之后的法律史研究要重视涉外法治的梳理,倡导比较法这一分析方法。
四川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昕杰教授作了发言《当法律遭遇政治——王宠惠》。他以王宠惠先生的生平为切入点,深入检视了民国时期法律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以及法律人在此背景下的应对与作为。其中,他重点梳理了王宠惠先生的早期经历,包括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参与收回治外法权运动的受挫,以及出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等关键节点。最终他强调,法律人应充分运用自身专业知识,积极回应社会现实关切。
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天津市法学会法律史学研究会副会长于语和作了发言《王宠惠法学教育观述要》。他指出王宠惠先生不仅是法学家、外交家、更是法学教育家。王宠惠先生的法学教育观源于其教育背景,并将之实践于北洋大学、复旦大学等法学学科的复学和建设过程,展现了其法学教育观强调多法系统教育,融合不同法系的优势;注重经世致用的导向,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法学人才;注重国际法视野知识的引荐传播与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积累等特点。其核心精神与新时代的法学教育的改革高度契合,研究和继承其法学教育观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法治人才。
孙佑海院长作了发言《王宠惠与<开罗宣言>》。他指出,《开罗宣言》是二战后确立东亚国际秩序的重要法律文件。王宠惠先生是著名的爱国者。王宠惠作为《开罗宣言》重要起草者,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作出了巨大贡献。贡献首先包括法理建构,为“台湾、澎湖归还中国”提供国际法依据;其次是文本把关,主导关键条款的文字起草与精准表述;再次是外交协调,争取美国支持以平衡英国立场;然后是能力支撑,专业素养与外交智慧的综合体现。
天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绍喜、于亮进行与谈。王绍喜副教授结合各位发言人的发言,认为王宠惠教授的求学经历和实践经历,体现了中国近代法学教育的诸多方面,对于当下涉外法治建设有诸多借鉴之处。
于亮副教授结合各位发言人的发言,指出作为在教学一线奋斗的国际法学者,一定要挖掘好天津大学深厚的法科文脉和历史资源,积极投身到我国正在进行的构建中国自主话语知识体系的伟大事业之中,不断努力为中国法学,为中国的国际法治做出自己的贡献。
主题研讨二“北洋法科”由柴荣教授主持。
张恒山卓越教授作了发言《近代中国的弱国地位与王宠惠先生的外交贡献》。他认为在国际社会由西方列强主导奉行的强权主义和殖民思想的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弱国地位具体体现为被套牢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构成的枷锁之中,丧失了对于裁判权、关税的治权,国家主权严重受损。王宠惠先生等外交人员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如何废除不平的条约恢复完整的主权,如何在列强的夹缝中求生存,如何应对国内分裂对统一的外交的不利影响,如何将法律正义转化为实际利益。王宠惠先生等外交人员通过艰辛的交涉,通过参与《开罗宣言》《联合国宪章》的起草与制定,为近代中国的外交事业和主权利益维护作出了突出贡献。王宠惠先生的爱国情怀和勇敢精神为中国的涉外法治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海师范大学、西北政法大学教授,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健作了发言《从北洋大学律例学门到天津大学法学院》。他梳理了北洋大学律例学门到天津大学法学院,经历了从北京大学合并到2015年法学复建的曲折历史。近年来,在孙佑海院长的领导下,发展迅速。他回顾北洋法学的曲折历程,认为还存在几个公案,有待解决:一是北洋大学法学教育的教师考证;二是北洋大学法科的藏书下落。前者复旦大学有所研究,后者还需学者们继续努力。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刘猛作了发言《北洋法科的历程及其对现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意义》。他指出北洋法科与北洋大学同时创办,为四大学门之一,延续至1920年合并至北京大学法科。1994年建立经济法学,至1997年发展为法学系,2015年复建法学院。得益于北洋法科的系统课程设置和普通法特征,北洋法科的人才培育,尤其是涉外法治人才培育成果斐然,培育了一批我国近代著名法学家。他认为天津大学法学院的迅速发展得益于北洋法科的历史遗产,北洋法科的历程对现代中国法学教育有典范意义。
天津大学法学院讲师、天津大学北洋法科与王宠惠学术思想研究会秘书长邱玉强作了发言《北洋大学校讲义的编撰及其价值》。他以北洋大学编纂的《中国历代法制考》为例,剖析了北洋大学校讲义的编撰历程和经验。《中国历代法制考》在编纂过程中,以北洋大学经世致用的课程设置为基础,综述中国历代典章例律,服务于同名课程的讲授。他认为《中国历代法制考》蕴含丰厚的文化意义,亟待发掘。
天津大学法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征文获奖者代表聂芷珊作了发言《论王宠惠的比较法思想》。她指出,王宠惠是中国近代法学奠基人之一,既是首位国际法院中国法官,也是民国法律体系核心构建者,其比较法思想并非简单移植西法,而是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与“法律转型”背景下,融合西方现代法学理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实国情的成果。她剖析了法律本质探寻,批判本土化立场的思想内核,民法、宪法、刑法等领域的立法实践,功能主义方法论,本土化转化范式的当代启示,为当代法学研究与法治建设提供借鉴。
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吕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律史学会秘书长王帅一进行与谈。吕凯教授结合各发言人的发言,指出审视北洋法科的高等教育,法学人才教育应当注重国际视野的培养,在法律课程设计中适当加入英美法系的相关法律知识,在法学人才培养过程中服务国家的发展需求。
王帅一教授结合邱玉强老师的发言进行与谈,他认为知识的学习需要了解其来源和历史沿革,法制史课程对于法学知识的学习和传承也至关重要,要加大对于法制史课程的支持与投入。
闭幕式由魏健馨教授主持。
孙佑海院长做总结发言,他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百忙之中莅临天津大学法学院。王宠惠的学术思想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学院将进一步加大对于北洋法科与王宠惠学术思想研究会的支持力度,深挖王宠惠学术思想,赓续北洋法科爱国传统,服务国家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