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 English  
法学院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2025年天津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法学学科分论坛成功举行

发布时间: 2025-09-28     来源:    点击量:

(通讯员 李垚葳 蔚芪香 摄影 蔚芪香)9月20日,2025年天津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法学学科分论坛在天津大学法学院成功举行。本次论坛由天津大学研究生院主办,法学院承办。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教授,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卢铮松,《科技与法律(中英文)》编辑部主任陈伟、王焕莹编审、郭壬癸审稿专家,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兰英讲席教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王世彤教授,天津大学法学院张恒山卓越教授、田野英才教授、田亦尧副教授等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天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健教授主持开幕式。

本次博士生论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知名法学院校博士研究生投来的学术论文近百篇,经组织专家评选,共评选出一等奖2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6篇。其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的博士生获邀参会。

在开幕式上,孙佑海院长致辞。他向与会的领导、专家和各位博士生表示热烈欢迎。孙佑海指出今年年适逢天津大学建校130周年和法学院复建10周年,本次论坛作为重要学术活动,见证了学校与学院的发展与传承。会议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良好的宣传效果,现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具有品牌性的学术创造平台。孙佑海强调,参会博士生一是拓展学术视野,跨越学科边界,关注社会学、经济学、人工智能等与法学的融合;二是聚焦现实需求,将研究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推动成果转化;三是勇于创新实践,以批判精神回应理论与现实问题。孙佑海院长勉励博士生们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成长为新时代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

卢铮松主任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今年活动恰逢天津大学130周年校庆和法学院复建十周年,意义特殊。博士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次论坛旨在响应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号召,推动多学科交叉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他指出法学作为关系社会秩序与公平正义的重要学科,对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至关重要。研究生院将持续深入实施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积极支持法学院发展。他寄语博士生们以论坛为契机,在交流中深化理论,突破学科壁垒,积极参与立法调研、基层法治服务等实践活动,努力成为“懂理论、善实践、能担当”的复合型法学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青春智慧与学术力量。

在颁奖典礼环节,孙佑海、卢铮松、张恒山、陈伟分别为论坛征文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的博士生颁发了获奖证书。

在专题讲座环节,张恒山教授为参会博士生带来了题为“义务重于权利”的高水平学术讲座。他指出,义务是社会规则的根基,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均源于人的良知与道德反思,而非外在强制。义务既是社会承认权利的前提,也是实现正义的基础,例如财产权利源自他人劳动义务的履行。张恒山批判了“权利优于义务”的错误观念,强调应树立和弘扬义务文化,以防止权利滥用带来的社会不公与危机。张恒山的讲座揭示了权利与义务的内在逻辑,凸显义务在法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深化了博士生对法理学核心问题的理解。

陈伟主任向参会博士介绍了《科技与法律(中英文)》的基本情况。他指出,《科技与法律(中英文)》为科技部主管、中国科技法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自创办以来,始终瞄准科技创新与法学研究的前沿重点和交叉领域,致力于构建科技界与法律界的学术桥梁。《科技与法律(中英文)》主要栏目集中于科技政策与法律、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科技伦理与司法实践等方向。《科技与法律(中英文)》评审流程实行严格的“三审三校”,严格把关选题价值。他建议并鼓励青年学者围绕数字法治、人工智能、数据产权等新兴议题开展研究,为博士生在论文选题、学术写作与研究方向上提供了具体指导和实践参考。

在博士生专题研讨阶段,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安徽大学和天津大学共10位博士生围绕“人工智能与数据治理”“数据权利与跨境流动”“政府与企业的数据责任”“数字化转型与制度创新”等议题进行了精彩的主题发言与交流。郭壬癸编审、田野教授、田亦尧副教授分别就相关主题的论文和发言进行了点评与指导。

在会议期间,与会嘉宾和博士生参观了天津大学法学院院史馆。通过参观,嘉宾们对天津大学法学院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和发展成果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论坛闭幕式上,天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杨健教授向支持单位、讲座嘉宾、点评导师、组织团队及参会博士生致以感谢。至此,本届论坛圆满落幕。


天津市南开区卫津路92号  邮编:300072
天津大学法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