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马佳蕙 徐婧竹 薛芷欣 陈娅诺)2025年11月8日下午,由天津市法学会科技法学分会主办,天津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承办,天津东方律师事务所和天津星鹏律师事务所协办的天津市法学会科技法学分会2025年年会暨“法治护航科技 携手创新发展”研讨会于天津科技大学顺利召开。来自天津市内外各大高校和实务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活动。
开幕式由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天津市法学会科技法学分会副会长薛杨主持。天津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管虹代表天津市法学会科技法学分会的秘书处单位致辞,她指出当前科技深刻重塑社会结构与法律秩序,本次年会聚焦“法治护航科技 携手创新发展”恰逢其时。她回顾了天大法学院130年法科传承与复建10周年成果,强调学院以“法工结合”为特色,建设科技法治高端智库。面向未来,学院愿携手各方打造高水平交流平台,为科技强国与法治强国建设贡献“天大”力量。
天津市法学会研究部主任赵惠敏主任代表市法学会对年会召开表示祝贺。她充分肯定了科技法学分会过去一年在理论研究、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指出本次年会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议题,直面科技发展带来的法律新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前瞻性和实践必要性。她表示市法学会将一如既往支持分会工作,共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贡献法治智慧。
天津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吴振军代表承办方致辞,他首先对与会的领导和各位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天津科技大学文法学院积极探究新时代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出“外语+法学”辅修专业,并探索实施“2.5+1.5”融合律所实践培养模式。这些举措旨在培养既懂科技又精通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为科技法治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他表示,学院将继续深化产学研融合,推动法治与科技双向赋能,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天津东方律师事务所主任联合创始人侯小兵律师代表协办方致辞,侯小兵律师结合自身丰富的执业经验和律师学院的管理实践,阐述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对培养新时代法治人才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法学教育与实践需要更紧密地融合,以培养出能够适应法治建设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天津市河北区法学会副会长康靖在致辞中,首先感谢天津市法学会科技法学分会的邀请,并对市法学会长期以来对河北区法学会工作的指导表示感谢,这些指导促进了双方在学术研究和法治实践方面的合作。她热忱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和同学们到河北区开展法治实践和深入的学术研究,并预祝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于本次会议前期成功举办的2025年天津市法学会科技法学分会“法治护航科技 携手创新发展”的主题征文活动,得到了北京、天津、湖北、河北、山东、江苏等全国各地学者和实务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大力支持,一共征集到了高质量的论文250余篇。这些优秀论文凝结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知名高校研究者,以及人民法院、检察院等实务部门工作者的智慧结晶,研究内容聚焦科技法治前沿领域成果,兼具重要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经过评审专家公开、公正且严格的多轮评审,评选出一等奖10名,二等奖20名,三等奖30名。会议为到场的一等奖代表、二等奖代表颁奖。
研讨会的第一个单元为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的法律问题研讨,由天津科技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市法学会科技法学分会副会长王吉林主持。本单元由天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春晖、山东大学研究生贺英杰担任发言人;由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冯汝、天津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陈杰作为与谈人。聚焦人工智能发展与知识产权保护的交叉领域关键议题,重点围绕人工智能训练行为的著作权合规性、训练数据版权争议的侵权边界两大核心问题,结合技术特性与司法实践案例,深入辨析了著作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界限,探索了兼具理论严谨性与实践可行性的侵权认定标准,构建了“训练阶段版权豁免、输出阶段关注相似度”等针对性版权保护分析框架。同时,研讨进一步延伸至基础法学理论与研究范式的创新思考,涵盖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演进、传统知识产权研究的碎片化局限及系统化框架构建等深层命题,从多元视角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纠纷的化解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与学术研究的深化指明了方向。
会议的第二个单元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法律问题研讨,由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市法学会科技法学分会副会长焦艳玲主持。本单元由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部副部长葛鹏、天津大学研究生徐婧竹担任发言人;由天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杨宁、天津星鹏律师事务所王环主任作为与谈人。本单元核心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中的法律挑战与制度适配问题。研讨既涵盖产业政策法规要点及趋势判断,深入分析了自动驾驶在L2、L3、L4不同级别下的法律责任划分、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体系的适配困境,也探讨了数据跨境、保险制度等热点领域的实操性规范需求。同时,针对智能驾驶等人工智能产品致害的刑法因果关系判断难题,研讨结合相关案例剖析了多主体责任归属、算法黑箱带来的认定障碍,提出了归因与归责的理论路径及算法解明机制等解决方案。此外,与会者还就立法空缺填补、研究与实务案例结合、制度设计的实操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层面的多元思路与支撑。
会议的第三个单元为人工智能与数据财产的法律问题研讨,由天津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市法学会科技法学分会常务理事王海军主持。本单元由河北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郭佳、南开大学研究生顾嘉锡担任发言人;由河北工业大学法学院教授闫文博、天津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胡有斌主任作为与谈人。本单元聚焦两大关键方向,一是虚拟财产善意取得场景中的权利归属问题,通过对比不同司法案例,剖析了虚拟财产现有规制路径的争议,探讨了该制度类推适用的可行性及类型化边界,强调信赖利益与交易安全的保护;二是数据产权的法律保护路径,以欧盟数据库特别权为比较法镜鉴,批判了传统数据物权说的缺陷,主张通过强化著作权法相关条款适用、辅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多元路径界定数据权益,兼顾法律确定性与交易成本控制。此外,与会者还就研究的理论严谨性、实践适配性、人身属性分类标准明确、国际对比维度拓展等方面提出建议,为数字时代虚拟财产与数据产权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学理参考与实践思路。
会议的第四个单元为人工智能与司法审判的法律问题研讨,由南开大学法学院教授、市法学会科技法学分会副会长屠振宇主持。本单元由红桥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关元港、扬州大学研究生李越担任发言人;由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冯博、天津东方律师事务所闫慧律师作为与谈人。本单元围绕数字时代法律规制与司法实践创新的核心议题展开研讨,聚焦两个问题。一是人工智能算法在司法审判中的应用与优化,涵盖远程智慧庭审、文书自动生成等四大应用场景及效率提升价值,同时剖析了司法数据不完善、算法隐蔽性、责任划分不清等现实困境,并提出数据标准化、算法透明化、明确司法责任等优化路径;二是数字经济下网络平台管理者的数字信用犯罪刑法规制,针对新型背信犯罪引发的刑法主体界定、行为认定等结构性难题,创新性提出“三阶规制模型”等解决方案。此外,研讨还延伸至数字时代法律逻辑重构的深层命题,探讨了以大数据“计量模型”、相关性判断替代传统因果关系认定的方法论突破,同时结合实践经验强调了案例数据库建设、理论与司法案例结合的重要性,为智慧司法发展与数字经济犯罪规制提供了多元思路与实践支撑。
市法学会科技法分会会长吕凯教授对本届年会进行了总结,指出本届年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良性闭环。本次年会吸引全国研究者参与,实务部门参会人数比例显著增加,论文质量高、研究角度新,展现了科技法学领域年轻学者的成长潜力。吕凯教授鼓励科技法学分会全体同仁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和交流,扩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实务工作者参与会议,共同提升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吕凯教授代表分会对相关办会单位和专家学者们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年会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收获颇丰,期待来年再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