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了解普通法系法律及其法律文化,提升学生涉外法治实践能力,推进高水平法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天津大学法学院2025年暑假赴剑桥大学交流项目于8月10日在英国剑桥顺利开启。此次交流是天津大学法学院与剑桥教育与研究中心的首次合作,该项目为中国学生设定了丰富而多元的课程内容,既可以学习基本的英国法知识,也可以紧跟学术前沿,同时还可以了解必要的学术研究方法等知识。课程期间,师生们还分别到伦敦和牛津大学游览,并参加了英方精心安排的剑桥大学传统的Formal Dinner环节,促进了我院师生与剑桥大学教师以及国内其他学校师生的交流,对提升我院国际化水平,促进我院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游历英伦顶尖学府——在参访中深化认知
8月11日,访学团在剑桥大学亚洲和中东研究中心(AMES)教授Dr.Robert Harding的带领下参观剑桥大学。剑桥可以说是因大学而生,它是英语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学,也是世界现存第四古老的大学。31个学院分布在剑桥的核心区域。师生们首先走进Pembroke学院,在Robert教授的讲解下了解学院的历史,并参观了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学院建筑。之后师生们继续在剑桥游览,从诞生过28位诺贝尔奖得主的三一学院,到以巍峨雄伟的哥特式建筑闻名的国王学院,再到拥有百年法律教学传统的卡莱尔学院,大家漫步于石板街巷,触摸中世纪以来的建筑遗存,聆听各学院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历史积淀,全方位感受这所世界顶尖学府的人文底蕴与学术氛围。午后,访学团乘一叶扁舟泛游康河,从河面欣赏剑桥标志性的“数学桥”“叹息桥”,在碧波与绿荫间体会剑桥“河畔治学”的独特风貌。

学习前沿法律知识——头脑风暴迸发思想火花
在剑桥大学交流期间,天津大学法学院访学团深度参与由剑桥大学国际法教授主讲的当代国际法前沿问题课程,聚焦国际司法实践与全球治理热点展开沉浸式学习。课堂上,师生围绕国际法院(ICJ)的职能定位展开热烈探讨,结合ICJ近期发布的“应对气候变化相关义务”咨询意见,分析国际司法机构在推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作用边界、法律依据及实践挑战。天大法学学子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发,结合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实践经验,提出“ICJ咨询意见对完善国际气候法律框架的参考价值”,其独到的视角与扎实的理论功底获得授课教授的高度评价。

课程次日,访学团以“各国是否有义务接受气候难民”为议题开展分组辩论。正反双方围绕“气候难民的法律定义界定”“国家主权与国际人道主义义务的平衡”“全球气候治理责任与难民接收义务的关联性”等核心论点展开交锋。正方团队从“气候危机的全球性与人类共同责任”切入,结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文件,论证接受气候难民的道义与法律基础;反方团队则从“国家经济承载力差异”“难民认定标准的复杂性”等角度,提出“应建立多元协作的气候难民安置机制而非单一国家义务”的观点。辩论过程中,双方引经据典、逻辑清晰,既展现了对国际法规则的熟练运用,也体现了对全球气候治理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双方在学术观点的碰撞中增进理解,在法律文化的交流中凝聚共识,充分彰显了天大学子的学术思辨能力与国际视野。

解析脱欧法律内核——在思辨中提升素质
在剑桥大学交流期间,天津大学法学院访学团走进具有500余年历史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在古朴典雅的学院讲堂内,聆听剑桥大学法学院知名教授Catherine barnard主讲的有关英国脱欧的专题课程。作为欧盟法与英国宪法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Catherine barnard教授曾深度参与英国脱欧相关法律研究,并担任英国脱欧事项的首席谈判专家,其授课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洞察力。
课堂上,Catherine Barnard教授系统梳理英国脱欧从2016年公投至《英欧贸易与合作协定》生效的关键节点,重点解析脱欧过程中涉及的欧盟法与英国国内法冲突、北爱尔兰边界问题的法律解决方案,以及脱欧对英欧贸易、人员流动、司法协作等领域的长期影响。教授通过展示《里斯本条约》第50条原文、英欧谈判关键文件等一手资料,让抽象的法律议题变得直观可感。
针对“英国脱欧后如何维系与欧盟的司法合作”“脱欧对全球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启示”等问题,同学们结合中国涉外法治实践经验与国际规则认知,与教授展开深度交流。当有同学提出“区域贸易协定中如何平衡主权与协作”时,Catherine Barnard教授高度肯定该问题的现实意义,并以英欧合作为例,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全球治理背景下法律协调的可能性路径。
此次在三一学院的课程学习,不仅让天大法学院学子深入理解了英国脱欧这一重大国际事件的法律内核,更在与权威学者的对话中拓宽了学术视野,为今后研究国际法律争端、参与涉外法治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彰显青春担当——在交流中锚定成长方向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在为期两周的交流活动中,天大法学学子不仅沉浸式感受了英国普通法文化的学术魅力与实践特色,更在跨文化交流中提升了涉外法律实务能力与国际视野。同学们纷纷表示,此次剑桥之行让自己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代法学青年需在理解不同法治文明的基础上,找准中国法治与国际规则的衔接点,既要扎根中国大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也要以开放姿态参与国际法治建设。
未来,天津大学法学院将持续深化与世界顶尖高校的法学交流合作,为学生搭建更多国际化学习实践平台,助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专业竞争力的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贡献天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