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周新宇 摄影:田海玉)2024年12月1日,“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车浩教授做客北洋法律大讲堂。车浩教授以《正义的决疑》为主题,围绕“何为正义,如何决疑”,深度剖析法学核心命题。此次讲座由天津大学法学院主办,天津大学法制办和天津市职务犯罪检察研究基地协办。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法学院理论专家和天津市法院、检察院系统的法官、检察官莅临出席。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教授、副院长杨健教授,刑法学科全体老师和学生150余人聆听讲座。报告会由刘霜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前,孙佑海院长发表欢迎热情洋溢的致辞,并为车浩教授颁发授课证书。
讲座开端,车浩教授探讨了法学是否能够被视为一门科学的问题。他指出,科学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衡量知识与真理的重要标准,而法学作为一门研究正义的学科,其科学性问题不仅关系到法学的学科定位,也影响着法律实践的功能与效果。从科学视角审视,法学借由方法论、逻辑推导及实践检验等路径,部分契合科学严谨范式;而宗教信仰、道德准则、政治理念等构成的世界观拼图,虽逸出科学验证疆域,却为法学锚定方向坐标。因而,车浩教授指出,法学既包含可以被证明和检验的科学成分,也包含无法被科学证明的世界观和意识形态成分,这种双重性质使得法学成为一个独特的学科。
继而,车浩教授将正义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普通人和法律职业者共享的正义直觉,二是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法律人所特有的法感。他强调,法律职业者在运用法律技巧时,不应忽视公众的正义直觉,而应将科学的法学方法与公众的正义感相结合,以实现法律所追求的正义。
最后,在谈及正义如何决疑的问题时,车浩教授讲授了体系性思考与问题性思考的优劣,体系性思考从核心原理出发有序铺陈、层层演绎,架构逻辑严密、秩序井然的法学理论大厦,为法律适用筑牢基石,却偶在疑难复杂案件中受困;问题性思考从具体案件出发精准分析,结合第一层正义感、案例判例、社会舆情等多元因素,为司法实务突破困境开辟创新路径,两者协同互补、共同服务于正义之决疑。为具象化抽象法理,车浩教授抽丝剥茧式分析了诸多典型案例。如电影《我不是药神》映射的困境,跨境购买抗癌药罪与非罪的争议,说明了法律在抽象法益与具体生命权之间应当如何决疑;再如疫情期间丧葬运输非法经营争议,深度探问法律规制边界与人性基本关怀的契合点;云南李昌奎杀人案量刑逆转引发的舆论风暴,深挖法律人在公众舆论与司法公正间的权衡艺术。案例解析鞭辟入里,精准剖析法律规范及其背后的法理,使现场听众真正理解了正义在复杂案件中如何决疑。
在与谈环节,与谈嘉宾南开大学法学院刘士心教授、邹兵建副教授,天津大学法学院杨宁副教授、孟红艳副教授、王沛然老师分别从问题性思考的重要性,体系性思考与问题性思考的先后顺序,实践中如何贯彻正义决疑,丰沛想象力与勇气对法学学习的重要性等方面与车浩教授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同时几位与谈人都对车浩教授的讲授表达了感谢并做出高度评价。在提问环节,参与讲座的实务界人士和天津大学法学院学生都踊跃参加,积极提问。车浩教授进行了耐心、细致地解答,也让与会人员更加深刻、具体地认识到决疑术如何运用于个案之中。
讲座结束后,刘霜教授对车浩教授的授课表达了衷心感谢。至此,本次北洋法律大讲堂在深入的交流和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为与会人员带来了一场法学知识的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