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蒋露 包欣卓 摄影 田圣文)2023年5月27日上午,由天津大学法学院、天津大学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共同筹办的“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法科的历史传承”高端论坛在天津大学法学院举行。来自中国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市公安警官职业学院等高校以及中国梦智库的二十多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话北洋法科的历史研究和未来发展。
会议开幕式由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科技法学会常务理事吕凯主持。
天津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欢致辞。他对天津大学发展现状与科学研究的成就进行了介绍并指出,天津大学法学院承蒙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已经发展成为在国内有着良好声誉和广泛影响的法学教育与研究基地。期待参与此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形成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我国法科发展贡献智慧。
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致辞。他指出,本次论坛意义非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际会,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学术使命。2023年正值天津大学建校128年,也是法学院复建的第八年,天津大学法学院愿与全国所有法学人、法律人一起继承和发扬前辈的事业,共同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分别进行线下、线上合影留念。
主旨报告环节由天津大学法学院蓝蓝副院长主持。
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王健以《北洋大学法科源流初探》为题发言。他首先就北洋大学法科的教学模式作出阐述,指出北洋法科在办学起初仿照美国,给我们的启迪是不能泛泛的学习英美。其次,应该铭记北洋法学的办学之功,各校校史馆、图书馆应注重办学历史资料的收集,早期资料对于办学精神传承具有重大意义。
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中华司法研究会副会长何勤华以《民国法律第一人王宠惠与北洋大学法科》为题发言。他认为王宠惠作为民国时期推进中国法律的领军人物,在外交等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老政治家大力推进政务和法律建设,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张生以《国际竞争与中国法学家的养成》为题发言。张生首先指出新中国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指出目前法学教育中法学家养成的短板,从实践能力的不足、创新能力的欠缺、高端人才综合能力培养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其次,张生认为如何在各种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我们在法学教育中需要着重探讨的,而如北洋法科早期小规模、精英教育的模式在专业养成方面具有重要的学习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柴荣以《从近代北洋法科到新时代天大法学学科》为题发言。柴荣首先对近代以来法学教育的缘起做了系统性梳理,认为北洋法科的办学经验有助于我们理解新时代法学教育的关键问题,为我们当今法学本科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其次,柴荣认为近年来天津大学法学学科的发展取得了诸多成绩,值得同行关注、学习和效仿。此外,我国最初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适应了时代需要和时代呼唤,而我们在当下也要侧重教授国际规则和习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荣誉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获得者廉希圣教授对上述发言作出评议并作发言。首先,廉希圣教授指出,要培养法学人才的问题意识,学术问题的发现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复考量提出的问题对中国建设发展有无实际意义。其次,不能把创新简单理解为标新立异,要从有没有用和可不可行两方面出发。最后,研究生在做学问时要谨防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把最深奥的理论问题写的通俗易懂在学术论文撰写中也十分必要。
天津大学法学院卓越教授张恒山教授对上述发言作出评议。他对四位发言人表示肯定,并指出法科和工科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在民族国家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同时指出,北洋法科培育的优秀人才在推动整个民族规则的转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论坛主题发言环节由天津大学法学院蓝蓝副院长主持。
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科技法学会常务理事吕凯教授以《张太雷的思想发展与教育》为题发言。吕凯教授认为张太雷的思想成长、进步与他受到的和从事的教育紧密相关,值得我们思考与发扬。他指出张太雷在幼儿、中学、大学三个成长阶段中始终坚持知识是立身之本,这对我们今时今日的法学教育工作具有深厚的借鉴意义。
天津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魏健馨教授以《北洋法科的历史传承对当代法学教育的启示》为题发言。魏健馨教授从红色基因和现代基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她指出,北洋法科的红色基因与当时国际格局、社会发展的状况、北洋大学法科办学地点天津市,都有密切的联系。北洋法科的历史传承对当代法学教育的启示体现在保持法学教育的开放性、涉外法治人才的培育、专业技能培养与人格培养并举三大要点。
台湾成功大学法律系教授、执业律师胡峰宾教授以《论王宠惠对中国法律现代化之贡献——兼论对中医法制之影响》为题发言。他指出,在废除旧律和中医的时代,王宠惠立于维系传统中医之立场,捍卫中医地位,对于维护传统医学、中医法制政策具有深厚的影响。
中国梦智库主席、中澳法学基金会执行委员会副主席丁煌以《改革香港法律教育及培训制度》为题发言。他指出,香港目前的法律教育培训非常缺乏对内地法律知识的重视,在未来希望内地和香港进行更多的线下沟通,为法学院高材生提供更多的交换机会。
天津大学副教授、天津市政府法治智库专家、中国行为法学会理事于亮以《北洋大学杰出校友的留学史、国际法成就和外交贡献研究》为题发言。他指出,现有的学术文献对北洋法科大家的国际法贡献挖掘不足,要看到东方人的智慧在一定程度上也融入了当时国际化发展,这也证实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需要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更需要国际法此类软实力。
天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天津市政府法治智库专家董妍以《王宠惠法治思想对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建构的启示》为题发言。她指出,王宠惠的法学思想和个人经历,和今天法学界一直探讨的建立中国特色法学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十分相似,这也提醒了法学教育工作者们在法学人才培养中一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二是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全球治理当中,做国际规则的维护者和建设者,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当中的话语权。
本环节有四位评议人对上述发言作出评议。南开大学法学院李晓兵副教授指出,今天中国的法学教育不是简单传承的问题,在传统和现代对接的过程中,应该以中国人的智慧来深度推进世界秩序建构和全球治理。
天津市公安警官职业学院法律系副教授、《天津法学》期刊副主编朱冬玲副教授指出,北洋大学法科对于中国的法制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国家法律的发展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崔璨副教授指出,在当前的学科发展背景下,天津大学法学院承继北洋法科重现出朝气蓬勃的景象可谓非常难得,希望更多学校的法科建设向此学习。
天津大学法学院弭维副教授就法学教育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需要汲取北洋大学法科在较短时间内培养了诸多优秀人才的历史经验,在当下法学院的日常教学中为天才成长预留空间,为人才培养优化制度,塑造良好氛围、合理设置课程、同时注重传统文化中君子德性和士人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以有助于学生成才。
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在闭幕式上对所有与会人员表达了感谢,并从开罗会议历史特征和价值、王宠惠在国际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北洋办学的当代启示三个方面对会议进行总结。